起名 八字 黄历
首页专家讲座 〉 标准时间和天文时间

标准时间和天文时间

来源:起名321 www.name321.net

测算八字所用的时间

在测算八字时,大家都遇到这种情况,同样是北京时间12时整,东北的太阳不是在正南方向,而时向西走过了一个小时左右。而西藏等地,太阳才升起不长时间。如果这两地都算午时,似乎不科学。午时应该是太阳在正南方向才对。
我们常用的时间是钟表时间,也就是北京时间(中原时间)。这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,在测算八字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,往往因为“真太阳时差”而致排出来的时往往有误。
测八字时,出生时间应该用天文时间,而不是用北京时间(中原时间)。天文时间包含两方面含义:地方时和真太阳时。
正确的出生时间应该是:首先根据本地的经度,把北京时间换算成本地的时间,再把本地时间修正成真太阳时,修正后的时间才是要测算八字用的时间,也就是天文时间。一般我们在测算八字时,只是把北京时间换算成本地时间就可以了。

一、标准时与出生地的经度时差

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,以能够被15整除的经度作为该区域的中央子午线,每一时区占经度15度。在该时区中央子午线以东的地区,时间要加,以西的地区,时间要减,一度4分钟。
中国共分五个时区:
(1)中原时区(东八区):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。
(2)陇蜀时区(东七区):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。
(3)新藏时区(东六区):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。
(4)昆仑时区(东五区):以东经75度为中央子午线。
(5)长白时区(东九区):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。
一个时区的“标准时”,只是一个大地区的统一时间,大家共同遵守的“人工”时间而已,并不是该时区内每个地点的“本地时间(LMT)”——真正的经度时。要用出生地的经度与出生大地区的标准时来加减,全球任何地点都用这个原则。
例如: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。这个大地区当时钟敲定正午12点时,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,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。如香港位于东经114度10分,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,其真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。

二、平均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时差

钟表时间每天24小时的“平均太阳时”是人造的,假想地球绕日自转、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,这只是政府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设的“统一”时间。事实上,地球的自转和公转,因黄赤道的关系,并不是一年365.25日、每日都是24小时,只有每年阳历的4月25、6月14、9月1日、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时,其余的361天,不是多就是少。这种误差,称为“真太阳时差”。《世界航海历》每日都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。

三、夏令时间的时差

人造的时间中还有一种“战时时间”,又称“夏令时间”、“日光节约时间”。有些国家、地方政府在夏季时因日出早,日落迟,白昼较长,为了充分利用日光,节省用电,将作息时间提早一个小时(把钟表拨快一个小时)。 由于上述三种时差,要得到精确的出生天文时间,实在不是容易的事。推算外国人的八字尤其不易,因为有些地区的时制实施冬令时间,或采用格林威治标准(GMT),或采用地方时制,并不统一,命学家要先问明该地区的时间制度,才不致错误。
出生时间若在节气或子时的交界,更要精密计算时差,否则不但时辰不对,甚至生日、生月、生年都可能会由于一个时辰的不正确,而致满盘皆错!

1.公历

即格里历。 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——回归年, 故又称阳历。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, 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,为366天。 在格里历中, 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,如1981年; 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, 如1984年; 能被100整除,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, 如1900年; 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, 如2000年。
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.2425日, 与长度为365.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, 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, 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 (早格里历380多年)制定的《统天历》水平。
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,不很合理。 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:"闰年单月小、双月大; 平年2月减一天"。 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,人为因素影响极大, 改历很难。

2.农历

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, 又称阴历、夏历,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,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、望、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。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(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——朔), 朔所在某日,即为初一,从朔到朔为一个月, 相距29日的为小月, 30日为大月。 月从中气得名,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, 如含有中气"雨水"即为农历正月。 无中气为闰月, 闰月无名, 取用前月名,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"闰四月",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。 在农历中, 平年12个月, 日数为354或355日; 闰年13个月, 日数为383或384日。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,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, 一直在使用的 "十九年七闰(加七个闰)月" 的历法。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,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"阴阳历"。

3.干支历

天干地支简称干支. 天干共十个字, 顺序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 地支共十二个字, 顺序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。 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, 周而复始, 循环使用。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, 它的年、月、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、互不干扰,闰月也同农历。干支历中的节日, 三伏, 九九以及出梅、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, 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。

4.节气

节气产生于我国古代,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, 反映了农时季节,在农村家喻户晓。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, 华侨足迹所到之处, 节气也广为流传。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。 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, 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。

二十四节气简介

立春: 在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。中国习惯把它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。
雨水: 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。此时农村开始备耕生产。
惊蛰: 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为惊蛰。 "过了惊蛰节, 春耕不停歇"。 北方进入惊蛰,春耕大忙便开始了。
春分: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0°时为春分。 这时阳光直照赤道, 南北半球得阳光平均,所以昼夜几乎等长。
清明: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。 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及大部地区的气温开始升高, 雨量增多, 春暖花开,天空清澈明朗,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。 另流行扫墓活动。
谷雨: 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。 "雨生百谷"道出了谷雨节气的由来。 谷雨是北方春作物播种、出苗的季节。
立夏: 中国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,一般在公历5月6日前后
小满: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为小满。 顾名思义, 小满是指夏收作物子粒将要饱满成熟的意思。 小满后, 北方各地的小麦就要熟了,而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将开镰收割。
芒种: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季节,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。
夏至: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。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, 同时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。
小暑: 在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。一般小暑后就要数伏(伏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 它是从夏至后第三庚开始的), 所以小暑标志着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就要到来了。
大暑: 在公历7月23日前后。 顾名思义,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。
立秋: 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。 中国习惯上把这一天作为秋季开始。
处暑: 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。 处暑是反映气温由热向冷变化的节气。
白露: 在每年9月8日前后,白露指气温降低,并出现露水。
秋分: 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。 "秋分秋分,日夜平分"。 此时阳光直照赤道,昼夜几乎等长。
寒露: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。 寒露一到,华北地区便开始进入深秋, 原野一片金黄,是秋游的好时节; 而东北地区则呈初冬景象,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却仍郁郁葱葱。
霜降: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。 霜降表示气候渐渐寒冷,北方地区已出现降霜或开始有霜。
立冬: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。 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的节气。 这时,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。
小雪: 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。它表示已经到了开始下雪的季节。 此时,东北、内蒙古、华北北部地区气候寒冷。
大雪: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。 一交大雪,黄河流域的冬小麦进入了休眠期。
冬至: 每年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。 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 这天昼最短, 夜最长。 冬至过后便是"数九"了。
小寒: 在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。 这时正值"三九"前后,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。
大寒: 在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。 大寒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。

节气与公历(阳历)有着密切关系。 我国民间流行有"节气歌"一首
"春雨惊春清谷天, 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秋处露秋寒霜降, 冬雪雪冬小大寒。"
在公历中
"上半年来六廿一, 下半年来八廿三。
每月两气日期定, 最多相差一二天。"

大师测算: